1929年,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終于落成。此時,距離孫中山死后靈柩被「暫厝」北平(以下稱北京)西山碧云寺已經整整四年。
四年間,孫中山的靈柩險些被奉系軍閥焚毀。也正因此,杜聿明曾為保護孫中山靈柩,以黃埔學生身份率營進駐碧云寺靜宜園守護孫中山靈櫬。
孫中山遺體
種種跡象表明,孫中山下葬已經是當時國民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幾輪商議后,他們決定:于6月1日舉行隆重的奉安大典。
「奉安」在舊時特指安葬皇帝或父親,后安置神像、神位等也稱奉安。從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葬禮定名為「奉安大典」便可看出:他們想要給孫中山一場史無前例的隆重國葬。
國民政府還擬定了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其委員陣容堪稱「史無前例」:委員有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閭、蔡元培、林森、馮玉祥、孫科等28人。
林森(右一)葬事籌備處職員(1929年)
因為孫中山的靈柩停在北京,而他的下葬地則是他死前遺囑交代的「紫金山」,所以,奉安大典還將包括「迎櫬」(迎靈)。
國民政府還制定了具體迎櫬路線:「北京到南京浦口,再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再到紫金山中山陵。」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很快,因為反對蔣介石所代表的國民黨背叛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而流亡海外的宋慶齡被迎接回國。
作為孫中山的未亡人,蔣介石等斷定宋慶齡一定會回國參加奉安大典。此時已于1928年宣告全國統一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者蔣介石打了一個算盤:他想借孫中山的奉安大典擴大和鞏固他的影響,同時拉攏此前一直反對他的宋慶齡。
為了這番「拉攏」,蔣介石下足了功夫。他先是派了宋慶齡最喜歡的弟弟宋子安親自前往德國迎接她回國,后又為她的歸來準備了巨大的歡迎陣仗。
服喪期間的宋慶齡
實際上,以宋慶齡的性格,和她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信仰,她斷不可能因為任何因素而選擇成為任何人的工具。所以,早在決定回國參加奉安大典前,她就公開發表了《關于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聲明中她說:
「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誤解,我鄭重重申,我將恪守本人1927年7月14日在漢口發表的聲明。即鑒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反革命政策和行動,我宣布不再參加國民黨的工作。我參加葬禮,絕不意味著,也不能解釋為我對之前的決定有任何更改或轉變。」
當宋家人(一說宋子良,一說宋子安)看到聲明提出她這樣會引起政府惱怒和家庭不快時,她斬釘截鐵地說:「是宋家為中國而存,不是中國為宋家而存。
」
宋慶齡做事向來干凈利落,從以上種種便可看出,她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
當年5月15日下午,宋慶齡自德國柏林抵達中國東北哈爾濱。此時,當地長官、各界代表以及蘇聯、日本駐中國總領事等3000余人已到車站迎接。
當日,宋慶齡穿著一身米色西裝外套,靜穆雍容。長途勞頓讓她看起來稍憔悴,但她的精神狀態尚可。在這里短暫停留后,她便前往了沈陽,她預備從這里搭乘專車前往北京。途徑沈陽時,她還受到了張學良、于鳳至等的熱烈歡迎。
途徑天津時,孫中山兒子孫科攜夫人陳淑英及迎櫬專員林森、鄭洪年、吳鐵城,天津警備司令傅作義和天津市市長崔延獻到車站歡迎。
這一切,都在蔣介石的掌控之中,在他看來,自己這一番操作是給足了孫中山未亡人面子了,這也側面展示了他不計前嫌的寬大胸襟。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面對這伸過來的橄欖枝,宋慶齡絲毫不準備妥協。
孫中山與宋慶齡
國外流亡的這幾年里,宋慶齡比以往更清醒了,一直關注國內局勢的宋慶齡早已看透了蔣介石。在她看來,蔣介石的那一套,尤其他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正在試圖將中國拉回到為個人爭權奪利的無謂戰爭這條老路上去。」
十分清楚蔣介石企圖的宋慶齡,此次回國既要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又要找機會表明自己的原則立場。
越是接近北京,宋慶齡的心情便也越發沉重。她想起了孫中山病重期間,她衣不解帶照顧他的那段日子了。那段日子真是艱難啊,她眼見著先生一天比一天弱,還有什麼比那種眼睜睜看著心愛的人離開更加讓人難受的嗎?
轉眼,已經四年了,四年里,她雖未守在先生靈柩旁,但她的心一直還在先生那里。
宋慶齡在孫中山病榻前(1925年)
5月18日下午6點08分,宋慶齡終于抵達了北京。此時,國民黨黨政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到站歡迎。抵達北京時,宋慶齡竟是被孫科夫人陳淑英和孫中山侄孫攙扶下車的。之所以如此,自然因為此時的宋慶齡早已沉浸在了對孫中山的深深哀思中。
踏上北京這片故土時,宋慶齡竟已淚流滿面。當天的宋慶齡穿著灰色直貢呢西服、黃絲襪、白皮鞋,戴黑緞帽。自始至終,她未對歡迎者表達任何意見,她也謝絕了各方來客的謁見。這一切都只因為:作為未亡人,她此刻的心里只有無盡的哀思。
下火車后,宋慶齡便直奔孫中山靈柩停放地西山碧云寺了。走到碧云寺時,宋慶齡幾乎已經悲痛到不能行走了。當日,她是在宋子安等的左右攙扶下,才直奔孫中山靈堂。
宋慶齡在碧云寺孫中山靈堂
走到丈夫靈前后,她含淚三鞠躬,敬獻花圈后,她便失聲痛哭。良久后,她手指著靈柩,提出要看孫中山的遺容。衛士于是掀開覆棺的旗子,扶宋慶齡上台階。
宋慶齡上台階時,每一步都在顫抖,她一面上台階一面聲聲呼喚孫中山道:「總理!我在此地,你往哪里去了?」看到丈夫的遺容后,她不禁扶棺大哭不止,她的淚珠直淌在玻璃棺蓋上。那日,目睹這一幕的所有人都泣不可仰。
接下來的幾天里,宋慶齡每天都會前往西山碧云寺謁靈,并與孫科及迎櫬專員等在西山碧云寺商議孫中山遺體奉移等各項事宜。
5月22日上午8點20分,孫中山遺體改斂銅棺。國民黨迎櫬專員鄭洪年率衛兵將孫中山靈櫬從碧云寺最高處之石龕內,移至祭堂。
孫中山的銅棺是從美國購置,它長6尺,寬2尺,首尾兩端的底部有鐵制的橫栓,棺蓋之側,綴以木旋。孫中山的棺材上,覆蓋著國民黨黨、國兩旗。
孫中山的銅棺
當晚9時30分,孫科等與協和醫院史蒂芬醫生來到了碧云寺,醫生將對孫中山的遺體進行最后的防腐手術(1925年已進行過防腐手術)。10點15分,宋慶齡在弟弟宋子安的攙扶下再次來到了碧云寺。
這一次,宋慶齡的裝扮與以往有些不同了,她身穿青布旗袍,頭髮向后低低地扎成結,腳蹬黑色皮鞋,她已經做好了送別丈夫的準備。
在碧云寺家屬休息室時,宋慶齡的眼淚一直沒有止住。
11點,宋慶齡目睹孫中山遺體后,又是大哭不止,她的哭聲傳到了屋外,屋里屋外的人,全都掩面而泣。
孫中山入殮時,周身裹白綢,頭戴禮帽,御白手套,穿白絲襪、頭綢鞋,身著藍綢袍、黑馬褂。他看起來和他生前似乎沒有兩樣,看到入殮后像睡著了的孫中山,宋慶齡的哭聲更大了。
因為孫中山的靈柩將途徑多地最后再抵達紫金山,所以,為防遺體動搖,工作人員在他的銅棺內放置了數百枚特種棉花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